Wednesday, June 29, 2011

Revelation

以前我一直都不太喜欢读余秋雨的文章。
1。老师们都很喜欢他,而这恰恰是我不喜欢他的原因。余秋雨的散文,带有中国文人特有的朦胧美,句子简单易懂,但速读一边又很难琢磨出中心思想。在O'lvl和H2 这样要求精确表达和具体描述的制度下,余秋雨的文章,真的,套一句不精确的网络用语——很不给力!

这也许就是老师出题的目的吧。他的文章需要我们静下心来慢慢品读,而在考试压力下,在最快时间内把笼统的意思转化为准确答案的人,中文水平一定是最高的。

2。还有,就是我对那些畅销书作家的偏见。我总觉得,学术是不能和金钱挂钩的。所以,真正的学术研究者也一定不是有钱人。那股铜臭味会毁了5000年历史沉淀下来的精华。又或者,我觉得能在中国大学里做教授的人都是EQ达人,而高情商不能和那种“不为五斗米折腰”的文人们有任何联系。

这是一个高中的热血青年过于理想的追求。其实,学问家的书排在畅销榜上,不比言情小说作者吃香更另人感到欣慰吗?它说明我们的社会最看中的还是学问啊。

3。过去几年,如果说我有什么后悔的地方,那就是读的书太少。小说没少读,但都是垃圾食品,真正有营养的书少过五本。静不下来的心让我无法好好扎进有深度有层次的书海里,小说读的越多越烦躁,更不能读好书,就这么恶性循环下去。

Block test又一次出现余秋雨的作品越过了我的极限。我词汇上的贫乏和表达能力的不足让我对整片文章一头雾水,可以想像老师又要摇头了。回家看到书架上已经落灰的两本(刚好又是最出名的)此作者的文集,我狠下心来,怎么也要把它读一遍。其结果就是我对以上1和2的觉悟。

4。中英文词汇的贫瘠和对语言的烂掌控力让我开始尝到苦头。我一定要好好钻研语言,不能把思想准确表达出来也是人生一大悲哀。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